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玻璃体切除术后非直接损伤导致白内障的形成机制和防治对策
作者:严 宏  文章来源:第四军医大学:1唐都医院眼科,陕西,西安,710038   点击数1215  更新时间:2007/6/6 11:05:32  文章录入:aya610  责任编辑:毛进
玻璃体切除术已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尤其在各种玻璃体疾病、视网膜疾病和眼外伤的救治过程中。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玻璃体切除术后在非直接损伤晶状体的情况下,手术后发生晶状体核硬化核白内障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其发生机制和有效的防治策略是该领域研究热点。研究结果表明: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高发生率的主要机制包括玻璃体微环境的变化;玻璃体腔内氧分压梯度改变,增加了晶状体氧暴露的时间;填充物的直接影响;玻璃体切除术后葡萄膜炎;手术时间;患者年龄以及眼部疾患等因素,其中玻璃体切除术后增加晶状体周围氧暴露时间是主要因素。我们的研究证实玻璃体手术过程中晶状体氧暴露时间过长会引起白内障的发生以及与晶状体代谢相关的酶活性和蛋白质功能的改变,这些发现有助于阐明白内障发生的机制。同时,术中采用提高氧浓度等措施,以期减少白内障的发生率,为玻璃体手术后白内障的药物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